村委会经营抛荒耕地是有益探索
秋收结束,在袁州区飞剑潭乡下坪村村部一楼的便民办事大厅内,整整齐齐堆放着一袋袋干稻谷。今年水稻丰收了,村部成了一个大“粮仓”。(据11月10日《宜春日报》)
村部之所以成了一个大“粮仓”,是因为村委会经营了村民抛荒的耕地。下坪村是袁州区的一个边远山村,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,村里留下的多数是老弱妇孺。为了减少耕地抛荒,同时增加村集体收入,近几年村委会打理了这些荒地,雇人耕种高品质的有机水稻并加工成大米出售,且自己设计产品包装,创建了一个大米品牌——“飞剑潭”。此举值得赞许。
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值,仅相当于欧盟的四十分之一、美国的四百分之一。中央早已要求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,明确划下了18亿亩耕地红线,以捍卫国家粮食安全。但随着工业化、城镇化不断加快,农民外出打工较多,耕地抛荒现象时有发生。耕地抛荒,时间一久,生草长树,复耕不易——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。如何减少耕地抛荒,是摆在各级党委、政府和村级组织面前非常迫切的课题。
尽管有法律规定,禁止抛荒耕地,但在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的情况下,需要增加耕地的农民不多;尽管国家出台了土地流转政策,但一些抛荒耕地面积狭小、地块分散,无法形成规模效益,难以吸引经营者。面对这种状况,下坪村村委会另辟蹊径——由村委会经营抛荒耕地,对减少耕地抛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,这一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。(周洪庆 作者为福建市民)
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:宜春新闻网原创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宜春新闻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:宜春日报、赣西晚报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本网独家使用,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许可,不得从本网转载使用,违者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