绘就移民村幸福图景
一座座村庄统一规划建设,白天游人络绎,夜晚灯火通明;一个个产业项目投资落地,促成村民就业,助推乡村振兴……近年来,我市围绕“政策兑现、资金安全、移民满意、社会稳定”目标要求,狠抓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,推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高质量发展,在全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绩效评价中名列前茅。
打好建设牌 打造秀美移民乡村
新修的柏油路平坦宽敞,连通家家户户;独栋的小别墅红瓦白墙,排列得整整齐齐;偌大的文明实践广场设施齐全,欢笑声不绝于耳……走进靖安县三爪仑乡塘里村,如同置身于青山绿水环绕的城市社区。
塘里村是个移民村。迁移前,塘里村位于大山深处,远离集镇,用水无法保障,没有路灯照明,村里的道路多为沙石路或泥巴路,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脚泥,村民出行、就医、上学都非常不便。
为了支持江西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建设,2010年4月,塘里村整村迁移,686人走出大山,住进了新村庄。多年来,上级有关部门累计下拨水库移民资金1413万元用于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,路灯亮了、供水足了、道路通了,家家户户都住进了小别墅,村民的笑容越发灿烂。
“如今村庄环境好了,交通、就医、就业都方便了,生活很有幸福感。”村民邱诗坤说。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,村里还引进了林海高空玻璃滑水游玩项目,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。“我在自己家开办了民宿,旅游旺季一个月可以收入2000多元。”村民陈昌柏满脸笑容。加上养蜂和在镇上打零工的收入,他家一年收入可达10万元。
如今的塘里村,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扶持下,成了一道亮丽的乡村风景线。
打好发展牌 扶持壮大特色产业
清晨的山雾尚未散去,沿着公路蜿蜒驱车前行,不久就到达铜鼓县大塅镇。浒口村黄精种植项目基地、大塅村就业扶贫车间、双红村笋干加工厂……仔细察看便能发现,这里许多产业都有着“水库移民项目”的标签。
大塅水库于1987年开工建设,于1990年下闸蓄水。在此期间,共有库区居民2893人相继告别家园,被安置到铜鼓各地。
为帮助水库移民增收致富,近几年来,当地政府结合乡村振兴战略,加大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力度,投入后扶资金428万元,大力发展黄精种植、竹笋加工、粮油加工等特色产业,惠及10个移民村组400余名群众。
在浒口村黄精种植项目基地,工作人员正在清除路边杂草。旁边的黑色大棚内,黄精长势良好,已有部分长出幼苗。工作人员刘新民是大塅水库移民,因眼有残疾,被村里安排到黄精种植项目基地的移民公益岗位上工作,至今已有三年。“来这儿工作后,生活过得比以前好多了。通过自己的努力,现在基本能自给自足了。”刘新民说。
在水库移民后扶政策的帮助下,越来越多像刘新民一样的水库移民实现了增收致富,日子越过越滋润。
打好管理牌 共建和谐移民家园
穿越河流溪涧,跨过青山层峦,徜徉竹山林海,静悟明月禅心……步入宜丰县同安乡洞山移民新村,映入眼帘的是平坦宽敞的乡村道路、清新整洁的秀美屋场、独具一格的美丽村庄,别墅、小洋房鳞次栉比。
村民们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从湖南安化县迁移过来的。近年来,洞山规划建设4A级景区,为服务经济发展大局,村民们舍小家顾大家,又一次整村搬迁,住进了移民新村,开启了新生活。
移民新村建成后,人居环境大为改善。三分建设,七分管护。村民们发扬主人翁精神,积极参与人居环境管理维护,并按区域划片承包,形成了人人有责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。
宜丰县先后投资400余万元,在完善新村基础设施的同时,追加产业发展项目资金,扶持民宿、禅茶、佛像雕刻、盆景等特色产业发展,让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创业就业。
随着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不断深入,我市越来越多移民村变得宜居秀美,越来越多移民实现了增收致富。今年以来,我市共投入水库移民项目资金2.1亿元,安排项目1366个,受益村组5181个、群众68万人。目前项目开工率达98.98%,完工率达75.3%,居全省前列。“下一步,市、县两级水利部门将进一步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,大力推进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高质量发展,为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。”市水利局三级调研员刘建军说。(钟文轩)
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:宜春新闻网原创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宜春新闻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:宜春日报、赣西晚报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本网独家使用,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许可,不得从本网转载使用,违者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