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县市区新闻 宜阳新区 社会

关注宜春万象

社区来了“当家的女人”

来源:宜春日报 作者: 2023-11-07 12:31:46

齐耳短发,步伐轻盈,脸上挂着笑容,眼眸透出神采,这是彭春红给大家的印象。一个人,一双腿,穿梭在街巷之中;一支笔,一个本子,记录着社情民意,这是她工作的日常。

现年40岁的彭春红先后在宜阳新区官园街道明月社区、先锋社区工作。她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更摸索出社区工作秘诀。彭春红曾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一星奖、全省首届党务技能大赛“党员管理”项目优秀奖、“省五一巾帼标兵”“全省优秀共产党员”等荣誉,其所在社区先后被授予“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”“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”称号。

把党建触角延伸到家门口

为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,2016年,宜阳新区组建街道下辖的宜兴社区。最初,包括彭春红在内只有3名社区工作人员,面临事多人少的尴尬局面。

人手不足,是社区普遍存在的难题,彭春红也在积极寻找破解之道。随着走街串巷次数增加,上户访民情进一步深入,她发现社区住着许多党员,也有因工作迁移至此的流动党员。于是,彭春红考虑,能不能发挥这些党员的作用,让他们成为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?

“一方面,我们把分散在社区里的党员凝聚起来,组建功能型活动党支部;另一方面,开展单位党组织进共建社区、在职党员进居住社区活动,将党建触角延伸至楼栋甚至居民家中。”彭春红向记者分享做好社区工作的秘诀。

现年69岁的社区居民牛大水是一位有着31年党龄的老党员。退休后,赋闲在家的他发现邻居家水道堵塞,一时找不到人维修,便萌发了为小区居民义务维修的想法。某次,一位居民家的厨房下水道严重堵塞,管道内有许多像石膏一样的硬块,牛大水花了几个小时才疏通好。忙完后,他还耐心向房主传授预防下水道堵塞的方法。为表谢意,房主坚持要付钱给他,牛大水婉拒了。他笑着说:“帮邻里做点事,也算是为社会作贡献。”

影响一个,带动一片。如今,宜兴社区有90多名党员担任楼栋长,1500余名党员在各自楼栋亮身份,1900多名机关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,社区党员人数占社区人口总数约1/10。

在彭春红心中,党建引领是大事。作为社区大家庭“当家的女人”,她坚持以党建为引领,针对小区里的家长里短,由党员骨干带头,唤醒邻里公共意识,把党建触角延伸到居民家门口。

让居民在社区治理中唱主角

宜兴社区有1.8万人,大部分是新迁入的居民。社区人口结构多元,是一个实打实的“生人社会”。如何让社区结构下的“生人社会”变为“熟人社会”?

彭春红萌生了一个想法,她与同事商量:“我们办一场社区春晚,怎么样?”

“这个主意好,既能活跃气氛,又能凝聚人心!”社区工作人员非常支持。

于是,他们挨家挨户宣传,终于凑齐了独唱、舞蹈、朗诵、小合唱等节目。经过半个月的筹备,首届宜兴社区春晚于2018年成功举办。

“社区志愿服务社团和居民都主动请缨,有人出力,有人出物资设备,我们社区仅用了一份盒饭的钱就把晚会给办起来了!”说到这里,彭春红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。

彭春红将社区文化作为团结社区组织和居民的精神纽带,组建了合唱团等13个文艺团队,为居民活动搭建舞台。

围绕各种节庆、兴趣、表彰等主题,党组织、社团组织、社区居民一起联合办各项活动,做到周周有活动、月月有赛事,大大激发了社区活力,得到居民积极响应。

为加强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,彭春红组建了“安心社”心理健康服务队等10支志愿队伍。她自己也是志愿服务队的一员,引导社区1500多名党员和群众加入队伍,平均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50余场。

从“独角戏”到“大合唱”,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逐渐成为日常习惯。

将社区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

彭春红的手机微信群很热闹,时不时响起提示音。在2605个微信好友中,有1454个是社区居民。谁家有困难需要帮助,志愿者开展什么活动……大大小小的事情,居民总喜欢和彭春红聊上几句。

一边刷着群消息,彭春红一边分享对社区工作的感悟:“社区虽小,但连着千家万户。办好居民心头事,解决居民心头忧,才能当好居民的贴心人。”

有着64年党龄的老党员胡桂珍每隔10多天就会到社区来看望彭春红,总是握着她的手,叮嘱彭春红一定要保重身体,别太辛苦。

这些年下来,社区里的孩子全都认识彭春红。她开办的“4点半课堂”和“假日课堂”帮助职工家庭解决了孩子无人照料的难题。她还主动对接公交公司,建议优化调整公交线路,解决居民停车、充电等难题,居民普遍反映“住在这个社区真好,彭书记真好!”

今年6月,一位陈姓阿姨到社区反映,说邻居家的空调外机噪声大影响到家里老人正常休息。彭春红立即去两个家庭了解情况,发现确实存在噪声。于是,她从中调和,陈阿姨的邻居做了隔音处理,此事得到圆满解决。

“我们的服务质量提高一点,居民就能少跑一点。”这是彭春红经常挂在嘴边的话。为此,她推出社区“点单服务”“上门服务”等一系列温情服务模式,打造便民惠民平台,让群众下班后、节假日甚至不出门也能办成事。20多年来,社区一系列便民、利民的工作措施逐步形成制度,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(记者 付娇 白雪)

责任编辑:陈小春

宜春新闻网版权和免责声明:
  •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:宜春新闻网原创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宜春新闻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
  •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:宜春日报、赣西晚报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本网独家使用,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许可,不得从本网转载使用,违者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
  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