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光荏苒,人生旅途在不经意间已走过三十年。三十年里,我从衣食住行各方面真切、深刻地体验到祖国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生活变迁和幸福收获。今天,我想说一下小小盒饭的变迁。
上小学时的“盒饭”
1993年至1998年,我在村小上学,那时候温饱问题是不愁了,但是在菜品上比较单一,通常为时令蔬菜。我总是很想饱饱地吃上一顿鸡或红烧肉。
有一天,我中午被留校了,小闺蜜珍珍给我送来了“盒饭”(两个碗盖在一起组装的),羡慕地说:“你家的饭闻着好香,比田埂路两旁油菜花还香。”
打开了盖着饭的小碗,大鸡腿和红烧肉铺在大米饭上。我高兴地拉着小闺蜜在教室角落吃起来,觉得那就是最好吃的“大餐”。
吃鸡吃肉,是我对食物的最早期盼。它见证的是在解决温饱问题后,人们饮食由吃得饱到喜欢吃肥肉沾沾荤腥的转变。
上初中时的“盒饭”
1998年至2001年,我在镇上读初中,初二那年恰逢跨世纪。由于要住校,我从家里带到学校的大多都是辣椒炒肉、萝卜干炒肉之类的干菜,不新鲜,而且吃得口干舌燥。那时的我就特别想吃点水分足的蔬菜和汤。
初三那年,县城国企改革,爸爸下岗后被安置在离家更近的一个企业上班。为了让我吃得更好,爸爸买了辆摩托车每周两次到学校给我送“盒饭”(其实只有菜,饭到学校食堂打)。
还清晰地记得爸爸第一次送“盒饭”的情景。爸爸手里拿着一个很多层的饭盒在教室门口等我,还高兴地跟我说:“公式公式,以后每周都来给你送,有荤有素有汤,助力你中考顺利!”
有荤有素有汤,是我上初中、高中对饮食的期盼。它见证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饮食习惯更加注重“吃得均衡”。
上班后的“盒饭”
时光飞逝,2011年我通过公务员考试回家乡当了一名乡镇公务员,成为一名组工干部。这个时候,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质的改善,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不仅仅要求“吃好”,还要吃得健康,对用餐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。
记得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那段时间,有一次因为写简讯编简报错过了饭点,男朋友通过网上“饿了么”平台给我订餐。不到半小时,送餐员就给我送来了刚出炉的食物。送餐员说男朋友点的是最流行的健康套餐,花菜、红薯、鱼等,共6菜一汤,种类多样、绿色健康。
健康的搭配、温馨的服务是我上班后对“盒饭”的要求。它见证的是随着物质生活的质的改善,人们饮食习惯向“吃得健康、吃得舒心”的转变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