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明月时评

关注宜春潮

“拆东补西”,调休何以成鸡肋?

来源: 作者: 2024-04-04 11:58:05

 清明假期的到来,让“调休”的话题又冲上了热搜。截至4月3日,微博上“放三天补一天”的话题阅读量高达3.3亿。在网友发起的投票活动中,有8万人参与,其中95%的网友认为“休三上一”不好。这几年,关于调休的争议越来越大,那么,调休制度到底是哪位大神想出来的呢?


其实,最早实行调休制度的是英国。1909年,英国财相贝洛克·斯恩·马歇尔首次提出调休制度。我国的调休制度是2008年开始实行。从2008年开始,我国法定假日都是通过调整双休日来集中休假,每年的休假时段由国务院发布。


本来调休的目的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,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。同时,也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,创造更多GDP。从这些年“黄金周”引爆旅游市场的数据,也能窥见一斑。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对精神生活和旅游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,调休似乎成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绊脚石。笔者认为,原因就在于调休让人心里不爽、生理不适。

含蓄、内敛似乎是国人身上的标签,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是非常豪放的,不然我们也不喜欢李白的肆意洒脱和金庸的“快意江湖”。所以“痛快”二字对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,但偏偏调休却让人不痛快。


此外,调休还打乱了职场人原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,让人更加疲惫。“放3天假搭进去1个周末,放7天假搭进去2个周末”,为了拼凑1个“长假”,要么先连轴转个几天,要么之后回来“搬砖”。出门游玩不是挤在高速路上,就是到景点看“人从众”。

除了让群众怨声载道,笔者认为,调休带来的连锁反应更让人担忧。

中国的法定假期大多和传统节日相关,这些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,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。清明祭祀祖先,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;春节辞旧迎新,承载了幸福团圆的美好祝愿……中国的节日很浪漫,蕴含的哲理很丰富,这些假期原本可以让人静下心来,去感受生活的美好,思考文明的传承,但调休的存在却让假期变了味。

每次调休放假,大家不再关注传统节日背后的内涵,更在意假期时间的长短。赶着回家,赶着开工,节日的味道在一次次着急忙慌中被冲淡。习俗得不到传承,文化就得不到延续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“洋节”越来越受追捧。当然对于国际交往带来的这种影响,开放包容的国人表示接受和理解,但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,春节何时才能在国外如此受欢迎?

说到“洋节”,我们又不得不提到西方国家了。前面提到,最早提出调休制度的是英国,但其实,他们的调休和我们的是大相径庭。

美国的节假日大多设在周一,可以和周末连成3天小长假,没有调休带来的麻烦。法国、意大利等国实行的是“桥牌”制度,如周四是假日,那么周五也会休息,再加上周六周日,人们就可以享受4天的假期。从国际范围上看,长假不调休是主流。

当然,国情不同,外国的休假模式也不能照搬照抄,我们可以批判性的分析,从中得到启发。近几年,国内不少地方和单位开始不调休。去年五一假期,某企业表示不调休,网友纷纷夸赞其是中国好老板;今年3月28日,华中农业大学发布了2024年的放假安排,表示“全年不调休”“希望老师和学生更好地享受周末和假日时光”。对于这一做法,网友一片沸腾,直接将其视为梦中情校。同样,不少专家也建议取消调休,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国人对取消调休的期盼。


 作为时代的产物,调休制度既有其优点,也有其缺点。但目前来看,这种“拆东墙补西墙式”的放假模式似乎成为了鸡肋。政策制定者不妨多到基层走走,倾听民众声音,重视调休制度带来的种种问题与挑战,进一步完善休假方案,让大家真假。(记者 怀雨)


责任编辑:张水珍

宜春新闻网版权和免责声明:
  •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:宜春新闻网原创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宜春新闻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
  •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:宜春日报、赣西晚报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本网独家使用,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许可,不得从本网转载使用,违者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
  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