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宜春文旅

关注宜春潮

漫话中国古代劳动节

来源:宜春日报 作者: 2024-04-30 17:39:04

人民创造历史,劳动开创未来。现代人都知道,五一是国际劳动节,是全世界劳动者的节日。可在古代,华夏民族很早就有崇尚劳动的习俗,因而,古代的劳动节较之当代,更具仪式感。

据史书记载,我国最早的劳动节,有起源于农历二月二之说。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、农事节、春龙节。俗话说:“二月二龙抬头,大家小户使耕牛。”此时,气温回升,大地解冻,春回大地,雨水哗哗地下,庄稼茁壮地长。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伏羲、神农都会亲自下田“耕而种之”,全体部落成员也随之耕播劳作。后世的黄帝、尧、舜、禹纷纷效仿,相沿不辍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就记录了周武王每年在二月二举行盛大仪式,亲率文武百官到田地躬耕的事迹。

唐朝开始,劳动节有了正式的名称,被定为“劳农节”。在这一天,从天子到黎民百姓,都要走向田间,在侍弄庄稼中,度过一个充实而忙碌的劳动节。到了宋元时期,二月二又衍生出赏花和踏青的功能,名号也随之增添为“花朝节”和“踏青节”。而发展到明清两代,皇家更是十分重视农事活动,每到二月二这天,帝王将相都会亲自出城,到专辟的农田从事田间耕作,以实际行动致敬劳动节。清代有一幅叫做《皇帝耕田图》的名画,身穿龙袍的皇帝扶犁,身后跟着铲土、撒种、牵牛的臣子。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。画上题诗曰:“劳农节龙抬头,天子耕地臣赶牛,正宫娘娘来送饭,当朝大臣把种丢,春耕夏耘率天下,五谷丰登太平秋。”为了让人们重视农耕,清政府后来明文规定:“凡七十以上耕者,免赋税杂差,劳农节赏绢一匹,棉十斤,米一石。”各地也会举办一些颇具仪式感的活动,以庆祝这一节日的到来,如把塑成神牛的泥土敲碎,放至家中田间,据说就会有一年的好收成,仪式开始前,人们也会在耕具上束上红绸,寓意全年的农事红红火火。

在农耕时代,农业生产在经济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,而劳动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主旋律。基于此,古代的劳动节,内涵也远比当代宽泛得多,除了二月二之外,清明到谷雨这个插秧点豆的农事佳期、农历七月初七秀女红的日子及九月九日重阳登高这天,都被古人视作不可或缺的劳动节日。

古代的劳动节,虽然不像现代人这样,有一个固定的日期,但古人们对劳动的理解,却始终洋溢着一份苦中作乐的豪情。《诗经》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托物言志之作,他们用一首首古诗词,表达着炽热的劳动情怀,展示出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。如《伐檀》诗:“坎坎伐檀兮,置之河之干兮,河水清且涟漪。”就从一个侧面,生动展现出伐木工人的艰辛。《公式公式》诗:“采采公式公式,薄言采之。采采公式公式,薄言有之。采采公式公式,薄言掇之。”则是农妇们采摘车前草的乐歌,既生动又欢快,热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高贵品质。

正是在一场场艰苦的劳动中,睿智的中国古人,沐浴着季节的光雨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在踏歌而行中,与大自然和谐相处,悠然享受着生活的甜蜜。四季更替中,他们或弯腰弓背,穿行在田间,细心地耕耘着庄稼;或手拿针线,端坐在昏黄的灯下,用心描绘着生活的蓝图;或赶着牛车,把丰收的作物一趟趟地运往家中小院……从春到秋,勤劳勇敢的中国人,用自己辛勤的汗滴浇灌着美丽的家园,也使一年年的劳动节过得既丰富又别有一番韵味。

劳动是人类永恒的主题。了解劳动节的前世今生,感佩于中国古人的劳动深情,我们应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。(刘昌宇)

责任编辑:陈小春

宜春新闻网版权和免责声明:
  •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:宜春新闻网原创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宜春新闻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
  •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:宜春日报、赣西晚报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本网独家使用,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许可,不得从本网转载使用,违者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
  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