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教体

关注宜春潮

中小学迎来新角色——科学副校长如何答好科学教育加法题

来源:科技日报 作者: 2024-04-18 11:22:55

从这个学期开始,一年级小学生陈易航所在的国科温州实验小学每周五新增了一门“小小爱迪生”课。在陈易航眼中,科学副校长就像是“哆啦A梦”,总能变出各式各样的工具,带他发现神奇的科学奥秘。

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在教育“双减”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,“各校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”被写入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》。

在这一文件的指导下,各地科学副校长们纷纷走马上任。“小小爱迪生”正是浙江温州首批百名科学副校长开设的课程。

科学副校长们怎样当好新角色,遇到了哪些挑战?他们将为科学教育事业带来怎样的改变?科技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。

科学教育加法亟待破题

3月18日,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、中国航天科普大使刘勇多了一个新身份——江西南昌三店小学科学副校长。

刘勇接过聘书时,台下坐着一群期待着“科学大礼包”的孩子们。他们眼里的光,和刘勇多年前在广西做科普活动时的孩子们如出一辙。

那一次,刘勇和广西科技馆的工作人员走过弯弯曲曲的泥巴路,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最边远的平等镇做科普。

一个小孩睁大眼睛问:“你真的是博士吗?”刘勇点点头:“当然,我带的博士生好多都毕业了。”小孩伸出黑乎乎的小手和他握了握,激动地说:“我从来没见过博士,你是我第一个见到的‘真人’博士。”

“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——没有见过博士的孩子还有多少?”刘勇告诉记者,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渴望学习科学知识,但缺少指引他们走上科学道路的专业师资。

今年全国两会,全国人大代表、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建议,科学课教学师资紧缺的情况仍然存在,文科教师兼职科学教师也并不鲜见,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尚有不足。

除专职教师不足外,目前中小学科学课还面临着应试教育倾向突出、实验探究教学流于形式等困境。

今年全国两会,民进中央在一份关于做好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提案中提到,一方面,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,“黑板上做实验”现象比较常见。孩子们学习科学的方式经常是看视频、背实验,或听老师讲实验、画实验。“纸上谈兵”式教学导致学生对科学相关职业期望值整体较低。根据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,全国只有0.3%的八年级学生期望成为科学技术研发和助理专业人员。

另一方面,优质科学教育服务供给严重不足。2023年“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项目”发现,未参加过或仅参加过1次科学类课后服务的中小学生全国占比超过60%,有些地区甚至高达75%左右。

中小学科学教育是一项战略工程。近年来,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极为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,纷纷将其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、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举措。美国颁布《美国竞争力法》等系列法案,倡导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STEM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、数学)教育;德国实施MINT(数学、信息科学、自然科学、技术)教育行动计划2.0;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、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实施了类似举措,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。

在此背景下,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成为摆在学校和教育部门面前的重大命题。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引入以科学家为代表的高质量校外科学资源,激活学生的好奇心、想象力、探索欲,努力在孩子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。

2017年10月,深圳市盐田区举行了首批科技教育副校长聘任仪式,聘任16位来自华大基因的科研骨干和顶尖专家,作为盐田区首批科技教育副校长。

自2019年起,北京市怀柔区先后聘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教授、研究员以及高新企业的工程师43人作为中小学校科技副校长,实现了区域中小学全覆盖。

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以“科学副校长”的身份走进校园。今年年初,浙江省组织1000名科学家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;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宣布,区内所有中小学均配备科学副校长;深圳市坪山区聘请30名来自当地科研机构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的科技工作者担任科学副校长……

科学副校长进入校园办讲座,为学校科学教师提供培训支持或对学校科学教育进行指导,让学校尝到了“甜头”。深圳市龙华区创新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魏敏表示,科学家成为中小学科学副校长,有助于破解科学课实践探究流于形式的问题,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探索出更多可行路径。

“科学副校长将在科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。”在中国教育科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黄琼博士看来,科学副校长能搭建科学发展前沿和基础教育之间的桥梁,促进中小学与科研单位之间的资源整合,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科学教育资源。

“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是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。”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秘书长李荐告诉记者,科学副校长能够发挥自身优势,当好青少年的榜样人物,在校园中引领爱科学、学科学、用科学的风尚,让科学精神陪伴青少年成长。

责任编辑:熊子逸

宜春新闻网版权和免责声明:
  •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:宜春新闻网原创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宜春新闻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
  •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:宜春日报、赣西晚报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本网独家使用,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许可,不得从本网转载使用,违者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
  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