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鸟瞰宜春

关注宜春潮

袁州区:开“飞机”种田的老潘

来源:当代江西 作者: 2024-04-29 12:23:18

提起上会开飞机(无人机)、下能开拖拉机,肯吃苦、爱学习、会钻技术的老潘,村民们总是赞不绝口。

潘洪生跟粮食打了一辈子交道,从自家一亩三分地种起,到如今承包了800亩土地,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,大家都习惯称他为“老潘”。

来到江西宜春袁州区芦村镇双江村,当问起潘洪生,村民纷纷围拢过来,竖起大拇指,“老潘啊,我们镇没哪个不知道,他肯吃苦、爱学习、会钻技术,是种粮的好手啊。”

“老潘蛮赛蛮赛啊(当地话,很厉害的意思),50多岁了,依旧活跃田土里,上会开飞机(无人机)、下能开拖拉机。”

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,迫不及待讲着老潘的10年“粮心”路的故事。

老潘给村民讲授种田技巧。

从种植小田到承包大户

老潘的种粮经历和别人不太一样,20世纪80年代,他的父亲潘芳有是村里的养猪大户,在他的记忆里,没有像很多同龄人那样经历过缺吃少穿的苦日子。但父亲对粮食看得很重,小时候因调皮打翻了邻居孩子的饭碗,被父亲狠狠地揍了一顿。

2014年,从外地务工回到芦村镇的潘洪生,看到村里的一些田地闲置撂荒,心里很不是滋味:这么好的田地闲置了,多可惜啊。

于是,他萌生了把闲置田地集中起来搞规模经营的念头。

说干就干,很快他承包100多亩荒田种起了水稻,成立袁州区新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。想着100多亩水稻,怎么着也能赚个几万块。

可一年核算下来,刨去田租、人工、种子、化肥、农药等各种费用支出,不仅没有赚钱,还要亏本。

很多人劝老潘,“算了吧,别折腾,你去外面随便做什么生意都比种田强”。可潘洪生不信邪,坚持要把种粮之路走下去,“不管怎样,把田种起来,总比荒着好”。

此后,潘洪生一门心思钻研种粮技术,一边向当地种粮大户取经,一边向当地农技专家“问技”,从田间管理、种子选择、除草除虫、灌溉培育全流程学下来,再对禾苗细心呵护,全身心扑在农田里,终于一年后喜获丰收。

如今,潘洪生一年能种600多亩水稻,200多亩油菜。10年间,从最初的100多亩地发展到了如今的800多亩,他也开始享受到规模经营带来的红利。

老潘在田里平土。

从会种田到“慧”种田

几年下来,种田最难的田间管理各项工作,育秧、翻耕、播种、除草、除虫、灌溉……潘洪生全部熟练掌握,很快就成了镇里出名的务农“好把式”。

但随着农资上涨、劳动力弱化、用工难等问题相继出现,老潘的种地成本逐年增高,一年忙到头,收入所得却十分微薄。

怎么才能提高收入,增产、增效呢?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,这成为潘洪生急于解决的问题。把耕牛换“铁牛”,转人工为机械,学习智慧农技知识很快成为他亟需解决的问题。

2014年5月,潘洪生开始恶补智慧农业知识,主动参加各种培训班、交流会、竞赛活动。系统学了农机技术后,潘洪生购买了2架植保无人机、5台拖拉机、1台收割机、3台烘干机,建设袁州区芦村镇洪生大米加工厂,逐步实现耕整、育秧、插秧、喷雾和收割、烘干全程机械化。

从传统的“镐锄镰犁”到如今的“金戈铁马”,从昔日的“人畜劳作”进化到现今的“机器换人”,农机装备正催生出农业生产的新动能。

“现在国家提倡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,我们这些土老表也要在粮食种植上体现出新质生产力。”潘洪生说。

为了保护农田,他还推行绿色防控技术,坚持因苗施肥,精准诊断用药,不断降低肥料和农药用量,提高肥料和农药利用率。多管齐下结出累累硕果,目前潘洪生的水稻亩均产量能达到510公斤。

掌握了多项农技的潘洪生,依靠着农业机械吃上了“技术饭”。“潘老板用无人机帮我家打农药,只收了28元一亩的价钱,还包括了农药,我自己拿喷雾器在水田里走一圈费时费力不说,成本还高,无人机真是帮了大忙呀!”农户吴田祝说。

“我购买农资时拿的是批发价,相比散户的价格和传统的人工打药,无人机打药大大节省了人力和农药成本,提高了种田效率,且飞洒效果好,粮食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。”老潘介绍道。

目前,潘洪生的农机已全部投入到春耕生产中,承接了芦村镇春耕订单500多亩,植保无人机订单1000亩,“无人机作业”也给潘洪生额外增加了几万元收入。

老潘检查农机备春耕。

从单一作物到稻鱼共生

日子越来越红火,善于思考的老潘并没有安于现状。偶然一次发现没打农药、施化肥少的有机稻田里出现很多小鱼后,潘洪生又研究起稻田鱼养殖技术。

2023年潘洪生种了100多亩有机稻,在政府扶持下,免费安装了15盏太阳能杀虫灯,按照不打农药、泉水灌溉、人工呵护管理模式,还养了200多斤荷包鲤鱼。

在稻田里养鱼,鱼的排泄物为水稻提供养分,而散落水中的稻花和谷粒则成为鱼的天然食料,促进生态循环,既减少了环境污染,又提升了鱼和稻米的品质,实现鱼粮双丰收。

“荷包鲤鱼长成熟,亩产有1000多斤,行情好的时候,可以卖到18元一斤,卖得好的话,这100多亩稻田养鱼就可以小挣十来万。”潘洪生满怀信心地说。

当前,农旅融合逐步兴起,潘洪生的稻鱼农业生态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围观,2023年宜春老年大学组了一个100多人的团前来观光。接下来,潘洪生还准备推出割水稻、捉鲤鱼、扎稻草人等农业趣味游活动。

潘洪生算了一笔账,按照现有稻鱼共生农业模式发展下去,他的种粮致富之路大有可为,如果市场好,一亩田产有机大米270斤,10元左右一斤,有2700元收入,稻田鱼1.8万元,菜籽油780元,亩产年收入能够达到2万余元。

从“粮心”授人到良心助人

有着多年种粮心得的潘洪生,倾其所有传授经验,对每一位前来请教的农户从不藏私,田间地头、住宅庭院,成了大家共同学习、交流的阵地。

提起老潘,村民潘云生赞不绝口。他说,地种得一年比一年好,这里面有老潘的功劳。“他每到水稻种植时节都会来我田里,给我讲解水稻种子浸种和催芽技术,什么时候施肥,如何施肥,哪种肥料对水稻长势好,讲得一清二楚。”

潘洪生的合作社不仅为芦村镇的农民传授种植技术、提供农机服务,还给农户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。

“老潘是个非常有心的人,在他这里务工钱结算快,每年还能带我们到外面旅游看世界,既放心又暖心。”村民潘细牙说。

长期在老潘的合作社里务工的有20余人,农忙的时候有将近50个人,老潘给每个人买了保温壶,组织大家旅游,还坚持每年三节给老人送礼。

73岁的潘细牙说道:“洪伢是个好人,经常做好事,捐米、捐油、捐款……哪里有需要,他就会去哪里。”

手里有粮,心里不慌。“土地是咱们农民的命根,离了土地就没了根。只要你用心待它,它就会真心回报你。”潘洪生说。(韩善玲 裴知行)

责任编辑:陈小春

宜春新闻网版权和免责声明:
  •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:宜春新闻网原创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宜春新闻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
  •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:宜春日报、赣西晚报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本网独家使用,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许可,不得从本网转载使用,违者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
  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