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县市区新闻 靖安县 文化

关注宜春潮

靖安茶花灯——历史悠久的民间戏曲艺术

来源:宜春日报 作者: 2024-03-14 13:04:46

茶花灯表演(资料图片)

茶花灯表演(资料图片)

靖安茶花灯由南昌孺子祠流传到靖安县仁首镇,距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,其旋律清新质朴,唱词通俗悦耳,表演欢乐祥和,不仅充分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,增添了喜庆氛围,而且陶冶了村民的思想情操。2008年,靖安茶花灯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。

靖安茶花灯俗称文灯,是一种融说、唱、舞为一体的灯彩表演形式,曾流行于靖安县山下、山上两个片区,现主要存在于仁首镇大团村大泮组徐氏家族、双溪镇河北村王氏家族。

茶花灯表演在靖安县流行广泛,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间非常活跃。山上片、山下片的茶花灯大同小异,道具主要有扎制的花牌(牌灯)、花盆、花船、花担、蚌壳等,装饰华美喜庆;晚上出门,灯内点上蜡烛。传统的茶花灯说唱节目,山上片以祖传手抄曲谱为主,山下片则以世代口口相传为主,表演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而有所变化。

靖安县双溪镇河北村的王氏茶花灯,表演风格似东北二人转,以一个个小节目为表演形式,是当地茶花灯中的翘楚。该村200余户村民均姓王,尤喜民间文艺,以茶花灯表演为甚。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,该村每年腊月均组织村民排练茶花灯,春节期间到邻近乡镇巡回演出,至农历正月十五日结束。其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深受村民喜爱,是当地闹新春的重要活动之一。

据《豫章王氏宗谱》记载,双溪镇河北村王氏于明朝由南昌迁入,王氏茶花灯由王氏先祖从山西太原辗转随族人南迁带入,距今已有300余年。光绪年间王老智组建的茶花灯队除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中断演出外,几乎每年未间断过。“文化大革命”前,王氏茶花灯在全县的灯会上多次获“组织奖”“最佳表演奖”。20世纪90年代,王氏茶花灯表演逐渐减少至消失,2015年由王功德等人恢复。

王氏茶花灯表演风格、形式及说唱动作与东北二人转大同小异,通常由一男一女两人表演,男子手执纸扇,女子手拿绣帕,两人一唱一和,动作夸张滑稽,语言诙谐幽默,寓教于乐,深受群众喜爱。

农历腊月二十四,王氏族长在香火厅将锣鼓道具请下来摆在香案上,名曰“起灯”。之后,由本族老艺人组织人员排练节目,节目以茶花灯和旱船灯为主灯。茶花灯采用湘妃竹片编扎成花盆模型,外以彩绸、纸花修饰,又名花盆灯。演出时,由4名彩衣少女手端花盆在每户门前穿行轻唱,唱词为《十二月花》。其后,4名少女分列大门两侧,彩旱船入屋,船头对屋上方点3下,两名渔翁的扮演者开始喝彩,其他演员应和。喝彩完毕,主家给予红包或物品酬谢。每户拜过年后,再集中在村落晒谷场演出整台节目,主要有《补缸》《小放牛》《卖花线》《卖杂货》《送情郎》等十几个短小滑稽、喜闻乐见的节目,观之令人捧腹大笑。

自“起灯”后,人们不分昼夜进行排练,腊月三十晚在本族祠堂公演(彩排),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四在各乡村巡演。农历正月十五晚,全体演出人员齐聚“香火厅”,厅内支灶架锅燃松木柴,大家围坐一起名曰“烤圣火”。锅内煮着豆芽,每人一碗,称“吃升灯豆芽”,意味着花灯闹新春活动结束。

在传承中创新,在创新中发展。一年又一年,靖安茶花灯的节目变了,演员变了,但为人民送去欢声笑语的初心永远不变。 (黄烈花)

责任编辑:张水珍

宜春新闻网版权和免责声明:
  •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:宜春新闻网原创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宜春新闻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
  •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:宜春日报、赣西晚报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本网独家使用,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许可,不得从本网转载使用,违者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
  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。